2010年1月27日 星期三

校長、主任、研究所甄試經驗談 (2018.09.09增修)

在教育領域中,無論是學術路線、行政路線或是教學路線都有許多值得研究與探索的地方。筆者Fu的基本邏輯是,愈投入會愈專注,因為可以藉由學習而豐富內涵、提升層次、獲得成就、感到滿足。另外,從知識管理的角度來衡量,個人、團隊或組織如果想要維持進步的動力,建立知識「分享」的概念、共識、默契與慣性是不可或缺的條件。基於此體認,筆者花了一些時間將校長、主任、研究所甄試的內隱「知識」外顯化,提供給有志教育研究或工作者參考。


筆者早期在台北市服務八年(1986-1994),因為觀念未開、機緣淺薄,在學校行政與學術研究領域起步甚慢,直到調回家鄉(1994)才真正啟動生涯引擎,花三年考上主任(在台北服務時的資積、進修、競賽、指導等分數非常少,在此三年迅速累積),那年筆者31歲,在全省同期受訓學員中,年紀剛好是中位數;再三年,考取研究所;研二時,參加校長甄試,初試啼聲便幸運上榜,那年筆者36歲。這些經歷是所謂「科班」的軌道,並沒有「多采多姿」,基於「分享」的理念而寫出。要特別說明的是,這些經驗與內容是許多年前所擬寫,容或有新觀念、新見解,還得要看倌自行搜尋、分析、比較才能更加圓滿週全。以下是甄試經驗談:


一、 概念

  1. 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及早購買書籍、收集資料、擬訂計畫、設定進度、搜索方法、尋求資源(支援)。
  2. 教育資料的特性不同,書籍較有系統,為基礎必備;期刊則偏重議題、焦點,可引導準備方向,二者要能兼顧才不會有疏漏。
  3. 在行政部分的書籍,可選擇謝文全、秦夢群的教育行政、學校行政,個人感覺其特色為架構明確有系統且文筆流暢,不僅易於研讀,同時能獲得清晰概念,作為入門書籍非常適合。行有餘力,再搭配其他作者如吳清山、張明輝、黃昆輝、張鈿富、湯志民、林天祐、張德銳、陳木金、林文律、王如哲、林志成、李安明、顏國樑、林明地、蔡進雄…等教授的書籍及文章,則根基能更穩固。
  4. 企管、文化、社會、科技、經濟、政治…等非教育類的文章或書籍能涉獵更佳,增加應考知識的廣度並厚植知識的基礎。您或許會認為不可能有足夠的時間與精力去涉獵,筆者Fu)之意其實是要您保持對國家、社會甚至於全球時事的關心例如大陸惠台政策對台灣學生與家長的教育選擇權是否產生影響?另外,國內觀光旅遊景氣持續低迷,教育部配合救國旅,將校外教學由每年一次修改為每年兩次,並且要求過夜),這些都是可以運用及回應問題的資料
  5. 參加考試需注意的層面:基本面:對教育理論與實務吸收及瞭解的工夫,最基礎也最重要;技術面:準備考試的方法與技巧,若運用得當,可事半而功倍;消息面:甄試制度、方式、項目、配分、時間等內容之變異;心理面:準備及應試時心理狀態之穩定、調整與自我激勵。
  6. 國中小主任甄試與校長甄試屬性相同,應試方法也大同小異,最重視申論題並用心準備是必要的。
  7. 任何教育資料皆可閱讀,也都是應考的題材,無論是校長、主任、研究所的甄試題目,或是各種期刊、論文、報章雜誌消息都可吸收其內容。因此,切勿拘泥於名稱的假象,只擷取有關「校長」或「主任」甄試的文章來看,這樣會畫地自限、有所偏失。
  8. 書籍或文章中的成功者經驗談可參考,讓認知與情境提早進入腦海。
  9. 別人的模式不一定能複製到你身上,無論請教了多少人,聽取了多少方法,還是要能沉澱心情、不斷研讀與冷靜思考,同時找到自己最能適應與喜歡的應考模式。

二、 資積審查
  1. 發表著作提昇專業水準及應試能力、提高積分。
  2. 寫作的Know how:思考有感、收集文獻、主題差異化、定綱要、收集文獻、論述、修改、定稿、投稿(選擇期刊屬性,勿一稿兩投)。寫作能磨練答題思路與技巧,亦能協助應考者熟練應考情境。
  3. 資料審查要件:履歷表(充實學經歷)、自傳(差異化)、專業證照(訓練及考照)、專業心得、專業績效(或特殊貢獻)、獲獎紀錄、進修證明、特殊事蹟、學術著作、研究計畫(或學習計畫、讀書計畫)、特殊需求資料,資料越豐富多元越好。封面、目錄裝訂成冊,隔頁異色用紙。
  4. 研究計畫之撰寫:有興趣的研究領域、收集文獻、聚焦研究範圍、確定主題、擬訂綱要(參考有關書籍或各研究論文)、說明綱要(未來將如何進行研究)、引用文獻、修改、定稿;約10p〜20p即可,各步驟皆可請教前輩。
  5. 學習(或讀書)計畫之撰寫:報考動機(如生涯規劃需求)、課程學習(該系所課程選修需求)、文章閱讀(研讀書籍、期刊之規劃)、著作發表(如投稿何種層次之期刊及數量)、研討會議(如參加學術研討會之次數及安排)、語言學習(如托福、全民英檢之規劃)、旅遊充電、時間管理(如生活作息之安排)、進階規劃(如畢業後投考博士班之規劃)、預期目標。




三、 筆試
  1. 釐清與確認教育理論的架構與內容,如史哲領域有中西教育史、學派、思想家…;行政領域有計畫與決定、組織、領導與激勵、考核與評鑑、教育制度、教師專業發展…;課程與教學領域有課程與教學設計、實施、評鑑或評量、工學模式、過程模式、創新概念…;心輔領域有輔導、資料、諮商、特殊教育、測驗…;教育研究領域有量化研究(調查、實驗、觀察…)、質性研究(詮釋學、焦點團體、口述歷史、田野調查…)、行動研究等。檢視自己何處有欠缺、不足,依木桶法則予以彌補。
  2. 不可忽略新觀念與新理論,如後現代主義、渾沌理論、知識型組織、學習型組織、知識管理、策略管理、替代性領導、轉型領導、建構式領導、三明治課程、360度評鑑…,往往是主流試題的高危險群。
  3. 釐清與確認教育實務的架構與內容,如教育政策、教育改革、教育議題、教務、訓導、總務、輔導、校務評鑑、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教師考核、教師分級、校長遴選、家長參與、學力測驗、教科書、退休制度…,研讀相關資料並加以深思、批判。
  4. 博聞強記固然重要,熟讀消化、融會貫通更加要緊;死記便不易活用,「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而思、思而學;學中思、思後學(不必為了趕進度而囫圇吞棗,透過思考進而內化才能記憶長久,應答才能舉一反三、靈活組織)」;無閱讀時經常在腦海中複習、自我提問。
  5. 筆記整理可協助釐清觀念、統整架構與內涵,並確認熟悉度(視個人接受度與喜好度而決定是否採用)。
  6. 審題、切題攸關答題方向與脈絡,十分重要。
  7. 申論題在測驗考生對教育理論與實務的瞭解程度、對教育議題與時事的關心程度、答題的組織能力、邏輯能力與應變能力,因此,回答內容是有彈性的,若能適度運用主流議題(時論、理論)應答,較能顯示考生的知識力與專業性而達到差異化的效果。
  8. 巧妙運用關鍵字,如知識經濟、知識、科技、資訊系統、知識管理(KM)、創新、變革、分享、組織學習、專業、進修、績效、品質、人文、全面品質管理(TQM)、網路、數位、國際化、行銷、策略聯盟、終身學習、公共關係、非線性、市場化、差異化…,可以提昇答案卷的質感。
  9. 適度搭配原文使用,如全球化(globalization)、差異化(differentiation),可以強化理論性及學術性。
  10. 答題的結構層次分明,如前言、理論基礎、策略、具體做法、結語。
  11. 校長、主任甄試的答題內容偏向實務應用(假如你是校長、主任,你的策略或做法為何?),因此,在閱讀時便須經常朝此方向思考準備。
  12. 題目若適合且有機會,能從理論切入最好。
  13. 答題如行文,務求條理清晰、脈絡明確。策略、做法、原則、要領等項目則應條列化較佳。
  14. 答題要不斷激盪自己的頭腦,由數量之中產生品質;意即盡量從不同角度思考,能寫越多則可能寫出符預期的答案而提高得分(仍須注意勿離題太遠)。
  15. 破題各有巧妙,三行內為原則。
  16. 若時間不足,結論可免。
  17. 瞭解近幾年的考古題趨勢,預測出題方向及可能題目;考前一二個月的教育時事須密切注意。
  18. 考前務必模擬測驗筆試並記錄時間,以提早進入情境並預知可能困境。
  19. 測驗題可詢問是否有前人蒐集的光碟或磁片資料庫,以免除浩大的收集時間。
  20. 多帶幾枝筆備用;修正錯字用修正帶勝過修正液;手錶也可多帶一只。
  21. 時間的掌握十分重要。若以五題為例,150分鐘考試時間平均每題30分鐘,而每題須要思考、修改,約各扣去5分鐘,最多僅有25分鐘可作答,一定要瞭解並確實分配與掌握。
  22. 無把握的題目勿蹉跎時間,預留適度空行先寫有把握的題目之後,再回頭「用力」思考回答。
  23. 字體務求端正、清楚,畫面力求整齊、美觀。

四、 口試
  1. 穿著得體(男西裝、襯衫、領帶;女洋裝、淡妝,頭髮皆清爽齊整)。
  2. 儀態要自然大方。
  3. 坐姿挺正,約座位1/2至2/3處,脊背勿靠椅背。
  4. 忌諱不雅動作(如交叉腿、盤腿);女士著裙裝宜併腿略斜向旁邊方向。
  5. 尊重口試官(勿爭執、辯論);回答時注視口試官,特別注意每題的回答都要輪流、平均注視每一位口試官(回答某位口試官時可注視該位口試官稍多一些),千萬不可在回答某位口試官的問題時只注視該位口試官
  6. 保持笑容。
  7. 口試前利用少許時間review教育理念、中心思想,以此舖陳回答內容。
  8. 精簡扼要有層次,引誘口試官追問的興趣。
  9. 能發揮處要有自信(忌驕氣)、沒把握處要謙虛(勿妄言)。
  10. 從理論導入更佳。
  11. 履歷表可設局,引導問題到擅長及有利的方向。
  12. 攜帶著作或有利的資料。
  13. 收集考古題(履歷型、理論型、時事型、教改型、實務型、政治型、理念型、狀況型、生活型、性別型)並預演練。
  14. 請教成功者經驗。

五、 其他
  1. 讀書習慣須平穩培養,睡眠須適度(考前更須要注意),保持頭腦與精神的靈敏狀態。
  2. 全心全意K書未必有利(可能囫圇吞棗、頭腦混沌),上班時仍舊盡己本分,有餘閒時再利用時間讀書;下班或休假時集中意志專心研讀,讀累了不妨做些家事作為調劑,或適度運動、休閒,有助於頭腦清醒、鬆解壓力。
字為增修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