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29日 星期五

期刊發表:九年一貫課程「藝術與人文領域」音樂教學的因應之道

本文發表於國家教育研究院刊物「研習資訊」第18卷6期:

壹、前言
民國八十三年民間教改團體發動「四一○」教改大遊行,提出各項改革訴求,要求正視教育問題、進行教育重整,自此以後,國內掀起教育改革的濤天巨浪。教育部因此逐步修訂若干現存法令,並佐以行政院教改會在八十五年十二月所提「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之建議,進行空前大規模的改革運作,制定教師法、中等以下學校及幼稚園教師資格檢定及教育實習辦法、教評會設置辦法、教育基本法,修訂師資培育法、教育人員任用條例、國民教育法,推行小班教學,廢除聯招採行多元入學方案、改革高中學制、改制五專成為學院以及廣開門路提供教師與社會人士在職進修…等,其牽涉範圍之廣、執行步伐之快,真是前所未見,明確宣示政府解決教育沉痾的魄力與決心。

在諸多改革方案中,影響國中小學最為鉅大深遠的應是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九年一貫課程的變革層面與內涵廣泛,所牽涉的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s)眾多,原本就容易遭受抗拒與質疑,然而在推動的過程之中,未經充分的實驗改進便倉促上陣,令許多人無所適從。此時,扮演關鍵性角色的教師(林清江,民88)究竟該如何自處與面對?

九年一貫課程包含語文、健康與體育、數學、社會、藝術與人文、自然與生活科技以及綜合活動等七大領域(教育部,民90),每一個領域均有其設計理念、課程目標與分段能力指標,亦有不同層面的問題呈現。本文擬就「藝術與人文領域」進行探討,先分析其內涵架構,再從此領域中教師的音樂教學可能出現的問題,尋找出可行的因應策略。

貳、「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的內涵
九年一貫課程「藝術與人文領域」有其基本內涵,茲簡述如下:
一、 學理背景(呂燕卿,民88a)
(一)人文主義之人本情懷
  1. 「學習權」代替「教育權」。
  2. 帶好每位學生,提供適性化教育。
  3. 對弱勢族群提供學習機會與照顧。
(二)知識社會學的分析
  1. 從「聚集型」趨向「統整型」人才。
(三)後現代主義
  1. 差異策略:學校本位課程的發展、尊重自由市場機制的審訂本。
  2. 對抗教科書之文本:以綱要取代課程標準。
  3. 對抗記憶:重視當下生活經驗和能力。
二、基本理念
「藝術與人文」乃指「藝術學習與人文素養,是以人文素養為核心內涵的藝術學習」。此學習領域包含視覺藝術、音樂與表演藝術,以培養學生藝術知能,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藝文活動,提昇其藝術鑑賞能力,陶冶生活情趣,並以啟發其藝術潛能與人格健全發展為目的(教育部,民90)。

三、課程目標(教育部,民90)
(一)探索與創作
使每位學生能自我探索,覺知環境與個人的關係,運用媒材與形式,從事藝術創作,以豐富生活與心靈。
(二)審美與思辨
使每位學生能透過審美活動,體認各種藝術的價值,珍視藝術文物與作品,提昇生活素養。
(三)文化與理解
使每位學生能瞭解藝術的文化脈絡及其風格,熱忱參與多元文化的藝術活動,擴展藝術的視野,增進彼此的尊重與瞭解。

從上述的分析可以概括出「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的綱要結構如下:

魔人羯語
















參、「藝術與人文領域」音樂教學的理論基礎
一、多元智慧理論(multiple intelligence theory)
一九八三年,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Howard Gardner 提出「多元智慧論」,引起教育界廣大迴響。Gardner 企圖打破以往對人類智慧的刻板印象,而將人類的心智能力分為語文、邏輯-數學、空間、肢體-動覺、音樂、人際與內省等。所謂音樂智慧(musical intelligence)是指察覺、辨別、改變和表達音樂的能力,包括對節奏、音調、旋律和音色的敏感性(李平譯,民86)。

二、認知發展論(cognitive theory of development)
皮亞傑(J. Piaget)認為人類的認知發展分為感覺動作期、運思前期、具體運思期及形式運思期四個階段,這些階段循序漸進,可能因資質差異而有發展快慢之分,但沒有任一階段會被跳過。理論中所提出的「保留概念」與「符號發展」的解釋,對音樂教學有深遠的影響(王毓雅,民90)。

三、表徵系統論(systems representation of theory)
布魯納(J. S. Bruner)認為兒童心智能力的發展,是經由動作、形像與符號等三種表徵方式循序漸進的歷程(張春興、林清山,民76)。兒童可藉由肢體動作、模仿聲音、即興演出、創作形象、術語呈現、視譜演奏等方式表達其音樂概念與能力的發展(王毓雅,民90)。

四、操作制約學習理論(operant conditioning)
斯肯納(B. F. Skinner)利用動物進行實驗研究,在操作制約過程中,個體在刺激情境下自動出現某種反應,因這種反應結果有效,故而固定保留下來,也等於是說個體學到以該反應為手段或工具解除困境達到目的(張春興、林清山,民76)。操作制約學習理論中的增強、消弱、類化與辨別等作用,有助於學生音樂技能的聯結學習。





肆、「藝術與人文領域」音樂教學的課程架構
「藝術與人文領域」的音樂課程希望學生獲得「探索與創作」、「審美與思辨」、「文化與理解」等統整能力,其核心內涵為(教育部,民89):
(一)音樂與人格成長。
(二)音樂與社會環境。
(三)音樂與自然環境。
(四)創作。
(五)欣賞。

(六)生活融入。

其課程內容可以如下架構呈現之(苗栗縣政府教育局,民90):

魔人羯語




 
 
 
 
 
 
 
 
 
 
 
 
 
 
 
 
 
 
 
 
 
 
 
 
 
 
 
 
圖2 「藝術與人文領域」音樂課程架構圖
 
伍、「藝術與人文領域」音樂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藝術與人文領域」的音樂教學不同於以往「音樂科」或「唱遊科」的教學,其間因改變所衍生的問題比以前廣泛而複雜,需要加以留意:

一、心態的調適
九年一貫課程的推出,是教育改革的大工程,影響各層面的人員,也影響教師教學因應的習慣與模式,然而,如此大規模的改革工程、大動作的宣導弘揚,是否真正深入教師心坎而轉化為力行實踐的動能,恐不無疑問。尤其傳統上總抱持一種刻板印象,認為學音樂者與教音樂者有某種氣質,甚至孤芳自賞、獨來獨往,在面對九年一貫課程「藝術與人文領域」音樂教學之時,他們真能打破心靈的藩籬,妥善調整自己的心態與同儕進行統整、協同的教學嗎?

二、認知的釐清
為使九年一貫課程順利推動並達到成效,政府已耗用許多經費與時間進行溝通宣導,教師有的如火如荼投入工作以響應政策,有的則不動如山,以不變應萬變,造成政策認知上明顯的差距;此外,有些教師雖接受相關訓練或研習,然而理念高懸欠缺實務相印證,仍可能存有諸多疑問尚待釐清,遑論更細部的「藝術與人文領域」音樂教學的觀念與能力的建構。

三、能力的強化
楊益風(民88)對九年一貫課程持有疑義,認為對學校及教師授權過大,而基層似無此能力。若從實務面探討,目前教師對於九年一貫課程的內涵仍有許多困惑之處,而「藝術與人文領域」尚未單獨實施(僅小一生活領域),教師對於音樂理論與教學知能的瞭解究竟如何無法驟下判斷,因此,教師加緊腳步提昇其音樂教學能力,不僅有其緊迫性,而且有其必要性。

四、行政的配合
「藝術與人文領域」的音樂教學與其餘課程一般,均需依賴行政部門正確的心態觀念、建立完善良好的制度、擬訂周詳的計畫落實執行,以及充分支援協助教師。不過,行政考量之重心並不一定在於音樂教學的層面,勢必對其造成某種程度的影響或干擾,此乃音樂教師須面對的課題。

五、關係的建立
九年一貫課程的設計強調課程的統整與合作的教學、家長與社區等多元角色的參與,明顯迥異於傳統的教學模式,使得教師固守一方、各自為政的教學格局被徹底打破。此種要求有其學理的根據,教師與教師、教師與社區、教師與學者、教師與行政人員藉由互動設計其教學內容以及相互支援不足的能力,除卻增進其教學效益之外,有著深一層對教師處理人際關係能力的考驗,身處其中的音樂教師自不例外。

六、資源的運用
本位化的九年一貫課程擁有自主與彈性的空間,其中,「藝術與人文領域」因強調生活化,對資源的需求當更加殷切。究竟資源為何、資源如何取得、資源如何運用等問題,值得音樂教師進一步深思。

陸、「藝術與人文領域」音樂教學的因應策略
上述「藝術與人文領域」音樂教學所潛存的問題,有待眾人齊心研究解決。以下列述一些個人淺見,提供讀者參考:

一、作好心理建設,勇於面對挑戰
「人者,心之器也」,人所顯於外的行動與作為是受心理因素左右的。內在的心理現象非常細微複雜、飄忽難測,即使個體本身也不盡然時刻體現得到、掌握得準,因此,教師們在面對變換迅速的教育與課程改革之際,可能陷入適應不良、潛意識抗拒或為反對而反對的困境而不自知,欠缺深層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的自覺與批判(critical)的精神,連帶建立了錯誤的觀念、走入偏差的方向,表現出不適當的行為,在全球主要國家如美國、英國、日本、澳洲等國均進行教改蔚成潮流的此時,教師們已不能我行我素、後知後覺甚至不知不覺,相反地,應該適當地美化自己的心靈,鼓舞自己的精神,積極勇敢地接受嶄新課程的挑戰,才能創建優質的藝術與人文教學情境,塑造美感的音樂教學生活。

二、精研課程教學,用心指導學生
身為「藝術與人文領域」音樂教學的教師,專注於課程與教學的瞭解研究,是最基本的職責。在理論上,教師要對課程發展與設計的原理、音樂教學的理論基礎與架構有深入的認識;在實際教學上,要具有審理批判教材與整合自編教材的能力,以及具備成熟多樣的教學方法,譬如能變換運用饒舌歌、吟唱、旋律、唱片分類目錄、超記憶音樂、概念音樂化、心情音樂(李平譯,民86)、旅行方案教學(歌特‧蘇珊妮,民90)等技巧,以及交互使用欣賞、創作、樂理、器樂、聲樂、歌唱等方法(陳友新,民83)來進行教學,以吸引學生學習興趣達到教學目的;在評量上,採取真實評量、實作評量以及檔案評量等作法(謝苑玫,民89),讓評量活動協助教學的進步。唯有不斷精進教師的音樂教學知能,才能使學生獲得更多;唯有不斷提昇教師音樂教學的熱忱,才能用心指導學生、發揚師鐸光輝,並且樂於與同儕合作,促進「藝術與人文領域」理想教學目標的實現。

三、呼應終身學習,持續專業成長
自從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民85)在「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指出「建立學習社會」之後,教育部(民86)便訂定「『推展終身教育,建立學習社會』中程計畫」與「『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教育部,民87)等計畫、訂頒教師在職進修與研究獎勵辦法以落實推動終身學習的理念,在此思潮下,教師若故步自封於象牙塔中不求進取,適足以成為被改革的對象。教師必須是專業的教師,有高度的「不可替代性」與受人尊重的「價值性」,因此,在「藝術與人文領域」音樂教學中,永遠追求音樂知識、技能與相關藝術涵養的專業成長是責無旁貸的要務,尤其九年一貫課程重視鄉土化、國際化、本位化,「藝術與人文」課程強調生活化,音樂教師如果一味在舊心態與觀念上「忠誠化」,在舊教材教法上「一元化」,在教師互動上「個人化」,還能勝任廣袤多元與千變萬化的新時代教學需求嗎?

四、建構互動機制,知識分享管理
九年一貫課程推動之後,合作協同的教學時代已然來臨,教師單打獨鬥的方式容易減損教學績效,相反地,發現、培養、共享、利用和創新知識,能促進教師訊息的交流。採行「知識管理」可以提供學校教育省思與改進的機會,更可以幫助教師成長,是一個值得重視的課題(吳清山、黃旭鈞,民89),因此,音樂教師可以建構互動的學習機制如成立音樂教師成長營、教學研究社、聯誼會,辦理演講、觀摩、旅行…等,有效分享、轉化、擴散、管理與整合相關人員和資訊,便能促使知識不斷創新,厚植教師「藝術與人文領域」音樂教學的資產,增益教師音樂教學的智慧。

五、廣結人脈網絡,消弭困難情境
新時代的教師應當建立適度「行銷」、處理良好「公關」的概念,因為,本位化的學校課程重視教師教學的專業權威與專業分享,也重視不同角色的地位及其多元的參與,故而「埋首苦幹」、「默默耕耘」等傳統美德的觀念恐怕需要修正,以降低家長或外界人士對教師教學可能產生的誤解、消弭可能出現的困境,或者增強家長協助教學的功能。音樂教師可以透過音樂教學成果發表、巡迴教學參觀、音樂競賽、欣賞音樂會、組成親師音樂小家庭、建置音樂教學聯絡網站…等方式,展現教師用心教學的果實,拉近教師與學生、教師與家長、教師與社區、教師與媒體、教師與行政人員之間的關係,使良好的人際關係成為輔助教學成功的利器。

六、尋求多方資源,提昇教學效能
「藝術與人文領域」的教材編選應考慮不同地區學生的能力、需要、興趣、生活經驗及各校的人力資源與物力資源,文化特色等條件(教育部,民90),較能提昇教師教學的效能,當然,音樂教學勢必需要如此規劃設計。事實上,資源是相當廣泛多面的,除了人力與物力資源以外,還包含自然資源與社會資源,其功能之宏鉅或幽微,端看音樂教師運用的智慧。教師可以建構良好人際關係,以獲取眾人的欽敬、信任與協助,也可以廢物利用創新發明音樂輔助教具,更可以安排教學活動,充分運用各種公私立機構與自然環境,讓學生點點滴滴去感受體驗音樂的巧妙多變,在潛移默化中注入音樂的情境,美化學生的生活。

柒、結語
九年一貫課程並不是新興的學科,而是將舊有的學科加以打破重行建構新的領域,在理念與架構上是呈現不同的思維,在作法上更要求能落實人性化、生活化、適性化、統整化與現代化(教育部,民90)的設計理念。然而,教育改革的腳步如此迅速,改革內涵的變動如此劇烈,並未使基層教師感同身受,有的卻是倉皇緊張的追趕與辛勤勞累的忙碌,無法凝心靜氣地加以思索反芻,回饋到學生身上,因此,到目前為止,教師所反映出來的課程改革可能只是徒具形式,卻未掌握到其精神內涵,故而被人質疑為「理想陳義過高,不易落實」(楊益風,民88)。

身為教育工作者,不可因為短暫的混沌現象(chaos)而喪失理念的堅持以及對改革的信心,相反地,應該拋卻消極被動的負面心態,積極深入改革的核心,扮演稱職的角色,持續進行課程與教學研究,塑造教師的專業價值。

「藝術與人文領域」在九年一貫課程中應是較具浪漫美感的課程,可以充分營造其特色出來,而音樂教學的角色定位與功能更是舉足輕重,教師切莫自困舊思維、舊框架而輕藐音樂教學只是配襯紅花的「綠葉」,殊不知能長長久久的往往是「餘音繞樑」呢!

參考書目
教育部(民87)。「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
王毓雅(民90)。如何進行幼兒音樂教學?由幼兒音樂概念發展觀之。國教新知47(3),51-58。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民85)。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吳清山、黃旭鈞(民89)。學校推動知識管理策略初探。教育研究月刊77,18-32。
呂燕卿(民88a)。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課程綱要及實施原則。載於現代教育論壇「藝術與人文」專輯,5-22。
呂燕卿(民88b)。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綱要與統整性互融式課程設計之觀念。美育月刊106,29-38。
李平譯(民86)。Thomas Armstrong 原著。經營多元智慧。台北:遠流。
林清江(民88)。與教師在一起進行教育改革。教育資料文摘43(1),3-6。
苗栗縣政府教育局(民90)。藝術與人文領域。載於苗栗縣九年一貫課程教師研習手冊,61-72。
張春興、林清山(民76)。教育心理學(十二版)。台北:東華書局。
教育部(民89)。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90)。國民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86)。「推展終身教育,建立學習社會」中程計畫
陳友新(民83)。國小音樂教學的檢討改進研究。研習資訊11(4),45-51。
楊益風(民88)。由九年一貫課程看實施的可能問題。教師天地101,49-52。
歌特‧蘇珊妮(民90)。詹寧的音樂美術環遊世界之旅?維也納師範學院附設小學的藝術與人文方案教學。美育雙月刊123,16-25。
謝苑玫(民89)。音樂教學評量的反省與前瞻。測驗與輔導159,3325-3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