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校五十三週年校慶即將到來,身為學校引導思想與行動的角色,願意透過校刊一隅,提出一些看法。這個想法經常徘徊心頭,也時時刻刻將它具體落實到學校經營層面,只是未以文字外顯化、系統化,師生與家長不易理解罷了。這個想法是什麼呢?就是有關學校教育「可變」與「不變」的思考。
學校教育的「可變」,在於組織內部(學校行政人員、教師、學生)與外部(家長、長官、社區人士、民意代表、媒體…)成員觀念、技術、方法、能力、資源…等方面有其差異性、可塑性、發展性與彈性,可以讓這些元素在獲得尊重及包容的基礎上以不同的型態包裝、呈現,產生數量、質量、有形、無形的成果及績效上的差別。個人認為,學校教育在這些方面是須要不斷變化的,因為「戶樞不蠹、流水不腐」,潛能可以開發,習慣可以養成;以眾人的智慧激盪出點子,用行動來落實創意。無論是課程規劃、教學活動、行政運作、班級經營、家長參與、公共關係…,只要堅持「正確」、「有益」的方向,思考「多元」、「新穎」、「差異」、「特殊」的可行性,以及掌握住「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道理,學校的各項教育措施便可經常呈現出吸引人的風貌。
從另一角度而言,學校教育更重要的衡量在於其「不變」。何者才是其「本質」與「要項」,是教育工作者必須深思及念玆在玆的課題。只要是具有些許實務經驗的先進、同仁們,對於教育情境、生態的煩雜多變必然有深切的體悟與了解;「包山包海」、「無所不可」的期許,是教育人員肩頭難以卸除的擔責,負重行遠就為了追逐理想。由此觀之,福祿貝爾所言「教育無他,唯愛與榜樣而已」,實在是值得仔細咀嚼並奉為圭臬的金玉良言;此外,在實踐的過程中,以認知性(真)、價值性(善)、自願性(美)等規準,作為各種教育措施選用的依憑,其重要性亦不言可喻。綜而言之,若能充分理解此二者之意涵,對於教育及教學的拿捏當更為適切、精準。
學校教育同時具備「可變性」與「不可變性」的特質,呈顯多元、豐富、演化、創造或是一致、永恆、獨特、和諧的風貌。這些表徵需要依賴學校內外部成員有效理解並凝聚共識之後,才能將此特性轉銜激發出來。只要大家有志一同、齊心協力,目標就能達成,願景就能實現。
2008/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