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意投入校長、主任、研究所甄試以發展其生涯者,心態和行動往往更為積極,但每一位的應考思維、操作方式可能大相逕庭。一般會認為考試取資格是「個人」的事,與所服務的學校/企業/組織無涉,其實,不只可以有關係,還可以因為觀念正確、想法陽光、見識通達、知覺敏銳、氣量寬宏、性情和善…,而獲得許多參與規劃、經驗學習、教育訓練、進修研究、享用資源,以及反向展現能力、奉獻回饋、提供價值、創造績效的機會,如此一來,個人因承受於組織而逐漸成長茁壯、羽翼豐挺,組織也因得力於個人而日益興隆發展、穩步致遠。
這就是「魚幫水,水幫魚」的道理。個人與組織之間,是彼此信賴、相互依存的關係,可以透過制度設計、事務處理、團隊交流、資源配置…各項措施和方法建立「共榮共好」的運行模式,也因為這種水乳交融、互為扶持的良善相待,故而能對個人需求的校長、主任、研究所甄試有所助益。
個人與組織「共榮共好」的運行模式,可顯現、落實在哪些方面呢?在本書「初階-心法奠基」的「精進學習」、「強烈企圖」、「善用資源」、「極限產出」、「創造價值」、「設定目標」;「進階-佈陣取利」的「踏實做事」、「行政服務」、「產出績效」、「累積資歷」、「考照認證」、「頭銜增值」;「高階-善戰奏凱」的「發表期刊深化競爭優勢」、「著述書籍彰顯專業差異」、「投入研究厚植學術實力」等各章節,假若你能仔細讀取,興許會有更精深的見解、更豐碩的收穫。
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一個人的可貴之處,在於願意為自己負責、為生命謳歌,所以會努力去發軔、開展生涯,使得每一階段都比前階更為光彩增值。為何有此動力與能量呢?可能想「出人頭地」、「榮耀門楣」、「富貴生活」、「留名青史」、「改善社會」、「報效國家」…,或不想「輸給他人」、「庸碌平凡」、「貧賤度日」、「籍籍無名」…,不管是積極還是消極的緣由,終究得和許多優秀者比拚、計較!
這是沒有煙硝卻不免無情的戰爭,誰會是最後的贏家?我希望是你,驍勇英姿颯爽馳騁,方圓百里之境,敵人聞風喪膽、潰敗退散!然而現實中,自己的競爭籌碼與對戰實力是否足夠強大到能讓你得償所願,是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或許有人會預設「假想敵」,以擊倒「他/她」為目標,但我更願意自我教育:應試如同攻頂,即便是兄弟登山,也得各自努力,誰都只能靠自己實打實往上爬,才能看到顛峰的景色。如果決心虛渺、意志薄弱、讀書慵懶、時間浪擲、行動怠惰、藉口頻繁…,那便過於消極、負向,將極難豐盈涵養轉化為戰力,上榜的希望必然微茫,那麼,最大的敵人卻是自己了!
甄試是一場「認知作戰」,也就是每一位參與者「思維操作」的競賽,如何思考、設想決定了勝負及成敗,亦即,最關鍵的影響因素就是自己。從時間軸來看,這場較量還沒上場即已開始,可惜許多人未察覺、警醒,以致臨渴掘井、倉促從事、掛一漏萬、失卻信心。其實,此種現象完全可以避免!本書所組建的這套Know-how,既能協助你明清觀念、架構體系、紮穩根基、厚實學養、善用方法、排解困擾…,提高考取的機率,又能增進你與組織的正面連結關係,讓你成為彼此「共榮共好發展」的貴人,所以具有獨特的價值及可觀的能量,堪當軍師參謀。
相關連結:
拙著新書《個人與組織共好的發展學:校長、主任、研究所甄試上榜Know-how》前言(一)
拙著新書《個人與組織共好的發展學:校長、主任、研究所甄試上榜Know-how》作者自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