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領導帶出六類效能
在上位者可以抓權、掌權,也可以分權、釋權,更可以賦能增權(empowerment),如何抉擇與運用全在一念之間,而這一念之間,能夠左右企業或組織的運作成效,足見上位者的角色認知及其專業素養的重要。要勝任一個管理者並不容易,必須明白它有三類功能需求,分別是人際關係功能、資訊功能與決策功能等需求:在人際關係功能方面,管理者所扮演的角色是領導者、頭臉人物及聯絡者;在資訊功能方面,扮演的是監視者、傳播者及發言人;而在決策功能方面,則是扮演企業家、矯枉者、資源分派者及談判者註5-1。這十種角色需求都要由同一個管理者來實踐,你說是不是一項挑戰?
註5-1 Mintzberg, H.(1973).
The nature of managerial work. New
York : Harper&Row.
如上所述,可知管理者也是領導者,如何發揮其角色功能,十足是一門學問。身為領導者,若能讓部屬發自內心願意接受領導,便能產生正向的影響力量,去做好的、對的、正確的、有益的事情,讓企業或組織朝向良性的方向發展,這就是有效能的領導。但是,還有兩個概念需要先提出來釐清,一個是領導者與部屬的相對意義,另一個是對於領導效能的強調與詮釋,以下逐一說明。
誰是領導者
誰是領導者?是執行長、總經理、理事長、校長…嗎?正確!是處長、經理、常務理事、主任…嗎?也正確!或是襄理、課長、理事、組長…嗎?都正確!只要是管理、行政、幹部職務,無論是高階、中階或低階,都是領導者身分。他們的職位層級示意如圖5-1所示。職位越高,部屬的層級與人數越多,命令傳達的涵蓋層面也相對較廣、較深;職位越低,部屬的層級與人數越少,命令傳達的涵蓋層面也相對較窄、較淺,只要你是管理者,無論位居哪一個管理層級,你就肩負領導的責任,在擁有法定職務的基礎上,行使適配的權力,發揮無形勝有形的影響力,每一個職位的重要性都是同等重要。
圖5-1 領導層級示意圖―以高級中等以下學校為例
要特別提的是,在我與一些校長同儕的工作經歷中,曾經當冤大頭被部屬「假傳聖旨」去要求、強制、規範同事,也曾經被部屬「拿雞毛當令箭」去指揮同僚,更時常被扭曲談話內容而我們卻不在現場,無法立即予以糾彈導正,這些踰矩、誇張的行徑令人無法苟同,原因在於行為背後可能藏有該中低階主管個人或其職務利益的動機,雖說並未造成學校的嚴重傷害,對領導作為來說,卻是非常不恰當的,除了「無中生有」之外,也可能造成命令沒有統一、貫徹,以至於干擾、破壞了組織的目標或績效成果。假如領導要有效能,一定要從上至下各層級主管都有深切的理解,從自己出發,做一個稱職的領導者,讓部屬樂意追隨於麾下,共同激盪出正向的動能,以協助組織完成任務;不僅如此,若你是中低階主管,也要反向做一個稱職的被領導者,這樣才能圓融各自的身分與需求,展現整體的領導效能。
相關連結:
《評鑑力:企業與組織創造績效的魔法師》第五章:發揮領導效能以互補於管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