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今日的社會體系中,最重要的資源已由勞工、資本或土地轉向「知識」,此典範〈paradigm〉在渾沌多元之後現代思潮中逐漸轉移,強悍地塑造了知識的經濟價值,形成了知識經濟時代。際此,學校教育應如何定位自己、具備何種思維以及採行何種作為,才能有良好的適應同時產出令人滿意的績效?
本文從知識經濟形成的背景伊始,逐步探討其意義、特徵、對教育的影響,以及學校應具備的思維,認為學校可採行如下之因應策略:落實資訊科技運用、確立價值領導方向、塑造人文關懷環境、建構知識管理體系、發展學習型態組織、強調課程教學品質、提倡終身學習活動、廣納資源策略聯盟、注重組織品牌行銷、構築優質公共關係。
壹、 前言
吉姆‧波特金〈Jim Botkin〉的「智慧狂潮」一書曾轉述孔恩〈Thomas Kuhn〉在「科學革命之結構」中所指陳的觀點:當主流價值無法解釋一些反常現象時,就會造成典範〈paradigm〉的更迭〈李靜瑤等譯,民90,引自劉定霖,民90〉。環顧當代,對真理與一致性的要求,已逐漸被煙硝瀰漫的「渾沌」、「多元」、「平等」、「自由」、「變動」、「重組」等後現代思潮所取代,形成近乎顛覆傳統的全球化社會革命,其影響範圍之廣袤、釋放能量之鉅大,可謂前所未見而始料未及,讓人無所遁逃地墜入大時代的浪潮中載浮載沈,此種無聲無息、無形無影的思想革命,正強而有力地主導人類的運思模式,改變人類的學習與生活。
究竟,是何種關鍵因子促使典範之間的轉移(shift)?梭羅〈Lester C. Thurow〉曾指出:「未來將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競爭,對個人和國家而言,創造及運用知識的技術將成為競爭的關鍵。」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也說:「在今天的經濟體系中,最重要的資源不再是勞工、資本或土地,而是知識」〈楊朝祥,民90〉。過去的產業雖也有知識的層面,但僅將其轉化為menu或guide〈規範〉,員工只要workable〈可以操作〉或照章行事即可,並未強調知識的直接性、主動性及創新性〈高一菁,民90〉,然而,在數位世紀裡,「知識」被賦予新的生命,是藉之厚植基礎與實力,創造能力與財富的最佳利器,顯然地,以知識產生經濟價值的時代已然來臨。
際此擺盪迅變、價值觀不斷解構再造的知識經濟時代,學校教育應如何定位自己、具備何種思維以及採行何種作為,才能有良好的適應同時產出令人滿意的績效〈performance〉,是值得深思研究的課題。
貳、 知識經濟形成的背景
一套理論或制度的誕生,必然有其起源與脈絡可尋,知識經濟理念的形成背景亦然。本文將學者〈徐大偉,民90;廖春文,民90〉對知識經濟的探索分為三個階段:
一、 概念認知階段
知識經濟概念的提出,可溯自奧地利經濟學家麥樂普〈F. Machlup〉在一九六二年出版的經濟論著「美國的知識生產和分配」;一九七三年貝爾〈D. Bell〉亦出版「後工業社會的來臨」,提出以知識和信息為基礎的「服務業」正超越傳統工業,成為美國經濟的主要部門;一九八○年托佛勒〈A. Toffler〉出版「第三波」〈The Third Wave〉,具體闡釋後工業社會的特徵。
二、 探索制度階段
一九八三年奈斯比特〈J. Nasibitt〉在「大趨勢」〈Megatrends〉一書中強調「知識」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一九九三年杜拉克〈P. Drucker〉出版「後資本主義社會」〈Post Capitalist Society〉,指出在資本主義之後的社會,資本將不再是主導經濟發展的力量,知識的運用與創造,才是推動經濟成長的動力。
三、 明確定義階段
一九九六年,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簡稱OECD〉出版「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研究報告,明確將「知識經濟」界定為與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並列的新經濟(New Economy)型態,將改變全球經濟發展之結構;一九九九年,比爾蓋茲(B. Gates)在其所著之「數位神經系統」(Digital Nervous System)中提到,數位神經系統的一個關鍵,即是要聯繫企業的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企業經營(Business Operation)及電子商務(Electronic Commence)三大功能,以創造高效能的企業;二○○○年梭羅〈L. C. Thurow〉在「知識經濟時代」(Building Wealth ― The New Rules for Individuals, Companies and Nations in a Knowledge–Based Economy)一書中,亦強調知識經濟在未來財富重分配或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
參、 知識經濟的意義
所謂「知識經濟」〈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就是直接建立在知識與資訊的激發、擴散和應用之經濟。知識被創造、應用而產生效率,凌駕於土地與資金等傳統生產要素之上,成為支持經濟不斷發展的動力〈行政院經建會,民89,引自林海清,民91〉。在OECD「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系列報告中,具體說明了知識經濟就是以電腦科技、資訊科技、網路科技、虛擬科技、數位科技等技術為基礎的一種新經濟型態,其基本的特徵是經濟的資訊化、網路化、虛擬化以及數位化(戴久永,民89,引自徐大偉,民90)。高希均曾以十大核心理念:「知識」獨領風騷、「管理」推動「變革」、「變革」引發「開放」、「科技」主導「創新」、「創新」推向無限的可能、「速度」決定成敗、「企業家精神」化不可能為可能、「網際網路」顛覆傳統、「全球化」同創商機與風險以及「競爭力」決定長期興衰等闡述知識經濟之內涵(高希均、李誠,民89)。
以「知識」為基礎的新經濟運作模式,其核心的價值即是「知識」,無論是組織或個人,誰能擁有、分享、創新「知識」,誰便能享有高品質、高收益的工作成果。從弘觀層面來看,知識經濟至少呈顯出兩項重要的涵義:第一、一個國家的財富創造能力,必須仰賴知識的大量累積、快速擴散及有效應用;第二、一個國家必須發展成為一個學習經濟〈learning economy〉,亦即透過教育、訓練及終身學習,提供給在家庭、學校、職場及社區的人們持續學習的機會,以厚植提昇國家競爭力所需的人力資本〈王如哲,民91〉。
肆、知識經濟的特徵
掌握「知識」能創造財富,傳遞「知識」也能促進學習與成長,然而「知識」並非單純的資料〈data〉堆積或資訊〈information〉的累積而已〈吳清山、黃旭鈞,民89〉,它必須被充分發現、認知其意義與功能,並且加以重整、架構、流通、利用,然後才能發揮其經濟效益,由此推之,學校教育如欲在知識經濟時代彰顯教育之價值、滿足眾人的殷殷期盼,實應確切明瞭與恰如其分掌握其關鍵要素。關於知識經濟的主要特徵,林海清〈民91〉認為有以下幾點:一、網路化與全球化;二、傳遞快速化與訊息多樣化;三、組織分散化與生產專門化;四、持續發展性與創新動力性;五、人力資本化與潛能極限化;六、知識分享化與人際虛擬化;徐大偉(民90)歸納出以下三點:一、資訊知識爆炸、超越時空限制;二、科技發展迅速、促進社會革新;三、網際網路興起、加速資訊革命;而黃秀君(民90)則列舉出全球經濟一體化、資產投入無形化、人力投資普及化、產品生命週期短、研發費用高額化以及團隊學習終身化等幾項明顯特徵。
綜觀上述學者所提特徵,或有意見吻合之處,或有見解獨到之處,均足以啟人思慮。若將之運用在學校教育之範疇,則可以有數個層面加以深究:第一、知識經濟所探討有關的主體是「人」,包括知識的傳遞者與接收者,或者是組織與個人、教師與學生,欲使知識運作成功而產出經濟效益,必須妥善待人;第二、知識經濟所秉持的理念是開放、專業、創意、合作、前瞻、國際化與強調速度,辦學必須符合這些標竿(benchmarking),才能達到理想;第三、知識經濟所運用的工具是電腦、網路與科技產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第四、知識經濟時代的教育願景(vision)是以卓越品質為基,然後要追求滿意的績效。
伍、知識經濟對學校教育的影響
知識經濟對政治、社會、文化或教育均有重要的影響。近年來,世界各主要國家的教育改革如星火般燎原而越加擴散,無論從哲學脈絡(context)、經營管理、課程組織、教育內容、教學方法到評鑑考核,都因知識經濟的風潮振動而產生極大的變革(黃秀君,民90):
一、 對於知識論的觀點趨向於實用性
實用主義的知識觀蔚為主流,知識已經從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轉變為經濟發展的靠山,成為獲取高額經濟利益的泉源。
二、採用知識管理新經營理念
IT開啟知識的革命,也促進知識管理的發展。學校採用知識管理的經營方略,不僅可提高行政效率,更能提昇教學品質。
三、建構主義課程觀興起
建構論者主張「知識是主觀的建構,而非被動的接收」、「知識是磋商互動的社會建構」。課程應由親師生共同建構出來。
四、 重視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之培養
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價值的產生是經濟發展的主要憑藉,因而創新精神的教育將成為主流;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亦是學校教育的重要課題。
五、 資訊科技教育成為發展重點
無論是CAI、網路教學、文書處理、影像編輯、網頁製作、套裝軟體應用、E-mail或是資訊融入各科教學,撥補經費擴充設備是教育行政單位重視的政策。
六、 提倡終身教育
南方朔在「資訊焦慮」一書的導讀中指出:「過去三十年所產生的資訊多於過去五千年的總和」;一份紐約時報所包含的信息量,也多於十七世紀一個普通英國人一生的經驗(張美惠譯,民83,引自張志明,民89),由此可知,知識的產生瞬息萬變,數量也相當豐碩難計,使得學校必要強調終身教育,以培養能順應時代變遷而生存的新世紀國民。
陸、知識經濟時代學校的教育思維
基於上述對知識經濟內涵的探索、瞭解,以及考慮它所帶來的衝擊,學校教育宜多加思索如何承載其特殊的時代意義與使命,完成教育的願景與理想。筆者認為應具有以下幾個面向的嶄新思維:
一、 資訊科技〈Information Technology,IT〉
A.Toffler在其名著「第三波」中指出,人類生活經第一波的農業發明、第二波的工業革命之後,第三波將面臨電腦與傳播的衝擊〈郭為藩,民86〉,言猶在耳,知識的演進似爆炸般不斷以倍速成長,促使除資訊科技之外,包括航太、生物、通訊與光電等新興科技亦蓬勃發展,這種發展趨勢可由全球跨國性企業的興起、合縱連橫新競爭型態的誕生以及智慧財產權的保護等現象窺見端倪,因而,掌握關鍵技能、取得競爭優勢,自然成為個人、企業與國家的發展目標(高博銓,民89)。學校教育面對知識經濟速度與效率的要求,實不可忽略資訊科技重要的影響力。
二、 人文精神
迎接高度智慧發明的科技生活以後,人類逐漸習慣舒適、便利;講究物質上的享受,慢慢忽略心靈的洗鍊,被物化的結果已淡忘對人性尊嚴、價值基本的尊重與關懷。然而,歐美國家卻不完全將眼光與焦點匯聚到高科技身上,他們能領先進入知識經濟體系,並非單純多年經濟的持續成長,以及資訊科技領先的結果,重要的是,這些國家從文藝復興時代迄今,已累積相當雄厚的文化資產與價值,社會才能不斷創新(王保進,民90),相對來說,長期以來冷落、忽視人文素養,是我們文明落後的表徵,也妨害國家整體內在精神與價值的塑造與更新(高博銓,民89),故而,在追尋科技文明與社會進化的同時,學校教育愈要強調人文精神,以喚醒學生內在的善良本質,並且為冷硬的科技生活增添些許溫軟的內涵與美感。
三、 知識管理
Liebowitz定義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KM〉為一種自組織無形資產創造價值的過程。事實上,它不是一項新概念,它是以知識為基礎的體系〈knowledge-based systems〉、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軟體工程〈software engineering〉、企業過程的改進、人力資源管理以及組織行為之組合概念。最近幾年知識管理運動已明顯成形,同時也是組織在知識經濟中生存與維持競爭優勢的利基〈王如哲,民89〉。因此,學校教育應積極建立知識管理的理念,熟悉其相關策略與運作流程,以便發揮其智慧功能,增益學校整體品質與教育機能的提昇。
四、 組織學習
「財星雜誌」〈Fortune〉曾經指出:「拋棄那些陳舊的領導觀念吧!九○年代最成功的公司,將是那些建基於學習型組織的公司」。殼牌石油公司〈Royal Dutch/Shell〉企畫主任Arie De Geus說:「唯一持久的競爭優勢,或許是具備比你的競爭對手學習得更快的能力。」當世界更息息相關、複雜多變時,學習能力也更要增強,才能適應環境…。未來真正出色的企業,將是能夠設法使各階層人員全心投入與付出,並有能力不斷學習的組織〈郭進隆譯,民83〉。為順應時代的潮流,在持續變遷中保持競爭力與發揮教育功能,學校教育不可漠視組織學習的重要性。
五、 卓越品質
吳清基博士曾經說過:「品質是教育的尊嚴」,他在闡述精緻教育理念之時,也強調「卓越」是應該追求的目標。筆者認為,卓越的品質不僅是企業賴以生存的根本,更是學校教育基業長青的核心價值;無論是教學、服務、訓練或學習的歷程與結果,只有符合眾人對此條件的要求與監督,才能贏得顧客(學生、家長、社區)的信賴與託付。
六、 永續創新
在卓越的品質之外,創新是另一項組織精神與意志的展現,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創新也可以說是組織生命不斷再造、組織永續經營的集體智慧的投映,此種智慧投映所代表的意義是優異與個殊性,因此,成為如IBM、AT&T、奇異、寶鹼(P&G)、通用汽車、摩托羅拉、可口可樂、西點軍校…等有悠久歷史與事業成就的企業、組織所信奉不渝的座右銘。牛頓曾說:「我之所以能看得比別人遠,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所謂「巨人的肩膀」,指的也正是前人所不斷傳承與累積下來的知識與經驗,在迎向知識經濟時代的此刻,便要在基礎上追求創造與革新(王世璋,民90),建立新世代學校教育有活力、有行動力的優質形象。
柒、知識經濟時代學校教育的因應策略
教育是百年樹人的事業,理應依不同的時代情境與特性採取不同的對應措施,以造就具有適應社會變遷能力、能夠獨立思考與靈動自主的各方面的人才。基於此理念並參酌上述思維內容,教育組織在面對以知識為基礎的時代變局之中,可以實施以下幾項策略以提昇學校教育品質,建立組織特色:
一、 落實資訊科技運用
資訊科技是新經濟與新世紀組織創造利基〈niche〉的法寶,而教育組織雖說非以營利與競賽為目的,但在十倍速重視傳輸迅速、講求效率〈efficiency〉與效能〈effectiveness〉的時代需求下,無論是筆記型電腦(notebook)、寬頻網路、電話、手機、個人數位助理〈PDA〉、傳真機、數位相機、數位攝錄影機、液晶投影機,甚或是未來能被普遍應用的光纖架構(fiber optic)、藍芽傳輸(bluetooth)、奈米科技(nanotechnology)等,均應廣泛而深入地在學校教育中加以應用,以提昇組織整體績效,因此,爭取經費架設組織資訊網絡、充實科技設備與適度修繕,鼓勵、督促同仁充分運用並依九年一貫課程六大議題要求將之融入於各領域教學,以及訂定高誘因的獎酬辦法等,為學校資訊科技教育之推動紮下深厚穩固之根基。
二、 確立價值領導方向
價值可以決定方向,價值觀是一個人行動的最高指導原則,影響行為的表現,組織如有優質的價值領導,方向感就會清晰明確(李錫津,民90)。教育方向的偏差與價值觀念的混淆可能使組織迷失,而落入支離破碎之堆棧知識的傳遞,特別是處在渾沌〈chaos〉而變化多端的知識經濟時局之中,正確樹立教育的價值觀更有其必要,其主要的功能在於確立「以人為本」的中心思想,避免因人際互動頻繁、距離模糊失焦且役物而役於物,走入旁門左道狹窄的巷弄無法超脫,故而學校教育的價值領導,應改變舊有的思維模式,逐漸轉移為符合後現代價值觀的闡明式(illuminative)、澄清式、討論式、批判式的領導,塑建組織成為具有使命、有理想、有目標之人性化的組織〈傅志鵬,民91〉。
三、 塑造人文關懷環境
在一個加速變遷的科技與資訊環境中—特別是教育組織,更應該闡揚人文意義與精神,突顯對身為一個「人」基本的尊重與肯定,因為資訊科技的進步,只能確保人類制物而用與駕馭自然的力量有所增進,而無法保證能給予他人更多的關愛、安全、自由、尊嚴、信任與幸福,因此,學校教育必得坦然承載此天職,為顧客無私的奉獻,創造平和溫馨、屬於每一份子喜歡並且願意親近的環境,讓顧客獲得喜悅、確立自信、贏得成就進而自我實現;「唯有從國民小學教育開始,強調人文素養之培育,重視學童對美的事物之欣賞力,形塑本土之文藝復興,則我們才有足夠條件走向知識經濟之路」(王保進,民90)。
四、 建構知識管理體系
知識經濟架構最重要的概念就是「知識」,“知識即是力量”〈Knowledge is power〉,因此,明瞭知識的類別―有關事物的知識(know–what)、知道為什麼的原理知識(know–why)、知道如何去做的方法知識(know–how)與知道由誰去做的管理知識(know–who)(OECD,1996,引自饒達欽、辜輝趁,民89)、建構完善有效的知識管理體系,就能貫串與活絡組織,發揮組織整體能量,提昇競爭優勢。因應知識管理的殷切需求,學校教育可採取以下數項策略加以規劃:第一、經由多元對話機制,確認教育知識管理之發展重點和內涵;第二、轉型為知識型組織;第三、結合教育專業培訓機制,建立組織成員廣度和深度的瞭解;第四、提供成員合作機制,塑造文化和形成共識〈葉連祺,民90〉;而在具體作法方面,可以鼓勵教師參與決定表達其自身意見、重視教師發展訓練以提昇專業智能、設立學校的「知識長」(Chief Knowledge Officer,簡稱CKO)協助規劃學校知識地圖、善用溝通技巧以促進成員互動、充實教學資源設備以增進教學效能等(范熾文,民90)。
五、 發展學習型態組織
組織是一個體,若要發揮其整體力量,單靠知識管理的機制是無法克盡其功的,組織必須要有願意學習的企圖,以及結構健全的學習型態,才能事半功倍、達到預期目的。Peter M. Senge〈1993〉認為每個人都是天生的學習者,學習型組織是可能存在的,因此,他提出五項修練〈Five Disciplines〉,以系統思考(Systems Thinking)為核心,統整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改善心智模式(Improving Mental Models)、建立共同願景(Building Shared Vision)與團隊學習(Team Learning),精熟這幾項修練,便能創造學習型組織、揮別傳統權威控制型的組織〈郭進隆譯,民83〉。而Harvard University教授葛文(David A.Garvin)指出學習型組織擅長從事五項主要活動,包括系統化地解決問題、實驗新方法、從自己的經驗和過去的歷史中學習、學習別人的經驗和最佳做法以及迅速有效地將知識傳播到整個組織(張玉文譯,民89),若欲充分建構並運用學習型組織的原則,可有以下幾項作法:一、接納每位成員的意見;二、鼓勵成員提出新想法;三、提供激發新想法的條件;四、暢通公開對話溝通管道;五、容忍成員們所犯的錯誤;六、肯定成員工作中的表現等(吳清山,民87)。
六、 強調課程教學品質
在學校領域,課程與教學是整個教育工作的核心,所有行政理念與作為如計畫、決策、領導、溝通、協調、評鑑、獎懲等措施,均是支援與協助的功能,換言之,課程與教學成效的良窳,無法藉由其餘方法或手段加以掩飾或抹煞、誇耀或虛張,故而唯有衷心正視其地位之重要性,確實致力其品質的確保與提昇,學校教育才能贏得社會大眾良好的口碑。而此時此刻,學校教育如何追求卓越的品質?筆者認為,重視教師專業發展強化其專業知能、實施課程與教學領導提供充沛豐富的教學支持系統,以落實九年一貫課程與小班教學精神政策,則較易將教育議題聚焦於專業問題的探討上,並促使教師回歸教育本質努力關照與成就學生。
七、 提倡終身學習活動
自從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民85〉提倡終身學習理念之後,終身學習活動在國內可謂如脫韁野馬一般向前狂奔,然而,此種在職與回流學習的現象,出現在企業體的比例甚於教育與公務組織,究其原因,可能與就業風險有關,民間企業的用人承諾無法與公職相比,因此,每當不景氣有遭受裁員之虞或被要求增強工作量之時,再學習與充電便是提昇自己附加價值的最佳方法。從組織觀點而言,不斷創新以求永續經營,是企業生存的典範〈paradigm〉,因而終身學習應是無時無地不在進行的活動,相反地,在教育領域卻要持續耐心宣導,甚至明訂精神與物質兼具的獎勵辦法作為誘因才能見到成效,實值得仔細反思。無論如何,致力推動並建置妥善的終身學習機制,是學校教育順應快速變遷社會繼而要求自己不斷成長之責無旁貸的要務。
八、 廣納資源策略聯盟
策略聯盟(alliance strategy)在當代許多產業如電子業、航空業、通訊業、服務業、金融業或公用事業中,已是十分普遍的現象,其主要的構想是在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之時,透過企業與企業間的相互合作、結盟、擴大規模或截長補短等作法使各蒙其利,同時在環伺的眾多強敵中脫穎而出獲得高報酬(張明輝,民90)。持平而論,此種做法之成敗功過尚難以短時間論斷,組織運作能否適切調適亦在未定之天,然而,因互利共生而使資源能廣泛納入、不致虛耗,亦是提高競爭能力的一種頗佳手段。在教育組織方面,無論是國內或國外、學校層級是否不同,也都有如「締結姊妹校」、「城鄉交流」等互動做法,使各校的師資、設備、經費、教材…能更顯充沛豐裕。為了迎接未來入關(WTO)之後教育生態環境劇烈變動以及數位世紀來臨之嚴峻挑戰,學校教育應汲取前人步履之經驗,善用SWOT原則分析人我條件之特性,去濁揚清使資源共享之策略聯盟功效發揮到極致。
九、 注重組織品牌行銷
宏碁集團負責人施振榮〈民87〉談企業的價值,是一種看不見的品牌競爭。對企業來說,品牌是產品的組件之一,而且在所有組件當中最具有長期效益。它可以讓消費者辨識容易,降低企業對消費者教育的成本,增加消費者重複購買的次數;可以提高產品的價值,讓消費者願意花代價來購買;可以讓企業具有資金及人才取得的優勢;也可以降低新產品上市的風險,讓企業多角化時產生綜效〈Synergy〉;最重要的,它是企業的無形資產,是企業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威力最強大的武器。依此觀點而推衍,學校教育也應以優異品質為基、發展特色擦亮自己的招牌,同時「差異化」、「突顯化」本身的優點,在新時代中適度向外界行銷,讓既有的教育理念與工作成果散發出光芒與熱量。
十、 構築優質公共關係
所謂公共關係是運用媒體溝通、服務及其他活動等方式,與社會民眾建立相互瞭解與良好關係的歷程,以獲得社會民眾的支持與協助,並能適當地符應社會的需要(謝文全,民82,引自張素惠、劉淑惠,民88)。當今時代的特性極其明顯地朝向民主開放、平權參與以及對話頻繁的型態前進,人與人的距離、組織與組織的互動在高科技產品的推波助瀾與知識的不斷分享之下幾已失去屏障而沒有隔閡,使得學校教育面臨從未有過的複雜情境,也必須面對較以往更加有智慧、有膽量、有組織以及有應對力的不同利益團體的質疑與挑戰,造成學校辦學的困難度提高不少,若能建立正確公共關係的觀念,在學校教育中平實而誠懇穩健地為社會服務,構築優質且全面的人脈網絡,必能減抑辦學的阻力、活化組織的氣氛、增益學校整體的教育效能。
捌、結語
從資訊與通訊科技之快速成長、經濟的全球化、回應科學與技術變遷而加速之組織革新、知識工作者(knowledge worker)的興起、智慧資本(intellectual assets)之重要性與日俱增…諸多現象的映射〈王如哲,民91〉,可清楚瞭解知識經濟帶來思維習慣、經營模式與應用技術等作為的改變,促使人類生活品質在質與量上均有顯著的提昇,同時與以往產生頗大的變異。平心而論,知識經濟讓人類獲得許多前所未有的好處,其所散發出來無窮的魅力令人癡狂、著迷、沉醉,身陷其中而想像無盡。儘管如此,知識經濟仍存有許多問題值得加以思考與釐清,如:知識經濟的重點不是經濟,而是轉知識為利潤?知識經濟只適用於科技業,其他行業無緣?知識經濟對全民收入有水漲船高的作用?台灣人民富有創業精神,所以適合發展知識經濟?知識經濟可以獨立發展,無關周圍的政治、人才、法制、社會倫理環境?知識經濟是別無選擇,必須要走的道路(張忠謀,民90)?
學校教育也應仔細反躬自省,在知識經濟的時代,有沒有受狂妄的、一窩蜂的熱潮侵襲而隨波逐流?有沒有人云亦云而迷失方向?若能對學校教育進行一連串中肯的反省、批判與改進,那麼,「創新」精神便能源源不絕地反映出來,開創學校積極行動、豐沛蘇活的教育新猶。
【參考文獻】
王世璋(民90)。知識經濟與教育行政。教育資料與研究,43,105-112。
王如哲(民89)。知識管理與學校教育革新。教育研究集刊,45,35-55。
王如哲(民91)。知識經濟與教育。台北:五南。
王保進(民90)。知識經濟時代下之教育省思。載於現代教育論壇「知識經濟與教育」專輯,43-57。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民85)。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吳清山(民87)。教育革新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吳清山、黃旭鈞(民89)。學校推動知識管理策略初探。教育研究月刊,77,
18-32。
李錫津(民90)。校園的價值領導。師友,408,36-39。
林海清(民91)。知識管理與教育發展。台北:元照。
施振榮(民87)。鮮活思維。台北:聯經。
范熾文(民90)。學校推動知識管理的具體途徑。教育資料與研究,43,113-118。
徐大偉(民90)。知識經濟概念在學校經營與管理之應用。教師之友,42(4),49-57。
高希均、李誠(民89)。知識經濟之路。台北:天下文化。
高一菁(民90)。迎向新的知識工程―知識經濟與教育改革―專訪台灣師大教育系陳伯璋教授。教育研究月刊,89,5-8。
高博銓(民89)。知識經濟時代應有嶄新的教育思維。師友,401,21-24。
張玉文譯(民89)。杜拉克等著。哈佛商業評論―知識管理。台北:天下文化。
張志明(民89)。「知識經濟」時代的學校行政。學校行政雙月刊,6, 38-49。
張忠謀(民90)。知識經濟的迷思。http://news.kimo.tw/2001/02/13/finance/udn。
張明輝(民90)。知識經濟與學校經營。教育資料與研究,41,10-12。
張素惠、劉淑惠(民88)。學校對外公共關係經營之道。北縣教育,27,6-9。
郭為藩(民86)。科技時代的人文教育(三版)。台北:幼獅。
郭進隆譯(民83)。P. M. Senge原著(1993)。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台北:天下文化。
傅志鵬(民91)。校長的政治模式領導策略。學校行政雙月刊,17,40-56。
黃秀君(民90)。「知識經濟」對學校教育之影響與因應策略。載於現代教育論壇「知識經濟與教育」專輯,69-79。
楊朝祥(民90)。知識經濟時代教育新主張。載於現代教育論壇「知識經濟與教育」專輯,7-21。
葉連祺(民90)。知識管理應用於教育之課題與因應策略。教育研究月刊,89,32-41。
廖春文(民90)。知識經濟時代的知識管理架構(上)。國教輔導,40(6),55-61。
劉定霖(民90)。「知識經濟」的趨勢對於教育工作之衝擊。載於現代教育論壇「知識經濟與教育」專輯,61-65。
饒達欽、辜輝趁(民89)。企業實施電子化知識管理之時代趨勢。技術及職業教育,60,5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