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日 星期三

《評鑑力:企業與組織創造績效的魔法師》第三章:設定評鑑的績效目標(二)


評鑑終究會給你一個績效評價

201810月,台灣有幾家網路及娛樂公司合作開播了一個音樂性的選秀綜藝節目《聲林之王》,聘請許多線上知名歌手擔任各類型的導師,對來自不同國家的參賽新秀進行歌唱的評判、指導與協作。根據網路上的資訊,主辦方及合作方祭出一些誘因來吸引有興趣的人,包括幫獲勝的選手出唱片、上媒體平台宣傳和發高額獎金,另外,每一期的冠軍可獨得一台運動型休旅名車。事實證明,「紅蘿蔔」對「兔子」是有誘惑力的!茫茫人海中,那些有夢想、有抱負的青年,如蜂群簇擁般投入比賽,一舉壯大了節目的聲勢與威望。但是,理想可以編織得極盡豐美,現實卻是無比的殘酷!能夠像關雲長那樣過五關斬六將,最後得償所願的,比例低到幾乎是趴到地面。以最近期的《聲林之王3》為例,就有三搶一合作賽、一對一PK殘酷爭霸戰、巨獸合作賽、團隊合作賽、跨界合作野獸內戰、夢想Jungle賽外賽、魔王踢館賽、Live直播冠軍賽及網路投票等多種爭鬥階段與類型,如果沒有超強的心臟和過人的毅力,隨時會有「中箭落馬」的可能,而大部分類似節目的這種關卡,恰是最難拿捏、捉摸的環節,因為,對於參賽者的演出內涵及水平,是否喜歡或欣賞、提攜或淘汰,決定權並非在於歌者的自我感覺,而是操之於現場導師和網路觀眾。那麼,究竟是用什麼方式來決定他/她們的去留呢?馬上為你揭曉。

 

改善的迷思

青年作家南有先生曾經在2018年發表一篇文章《有的人連自己是怎麼死的都不知道!》標題直白而且聳動,相當吸人眼球,但仔細讀來,發現是頗能激勵人心的「雞湯文」。他在文章中說了一個小故事:有一次他和一群人吃飯,裡頭有位小姑娘很厲害,無論大夥兒談論什麼議題,她都能接得上話,而且很有見解,三兩下就跟所有人拉近了距離。飯局結束後,他偷偷地問她,為什麼懂得這麼多?難道就沒有不知道的嗎?還是把全世界的書都吃進肚子裡了?小姑娘開心地大笑回應,其實她並不是什麼都懂,而是平時有個小習慣,遇到不懂的事情會隨手查詢,然後再延伸了解相關的知識。這種特質與態度,是所有認真生活、工作和學習的人都會具備的,不只是「求真」而已,還會「求善」及「求美」。所以,在《聲林之王》的每一次登台獻唱,參賽歌者必然會用吹毛求疵的心境及眼光來挑剔自己,並且渴望在表演之後,有更上層樓的機會展現出進化和成熟的樣貌。不過,光靠參賽者對自我的嚴苛要求是不夠的,還需要節目和競賽的規則設計推送一把,然後像薛仁貴在地洞中吃下「九牛二虎」的麵食而開始擁有神力一般,才能真正天蠶蛻變、突破極限,終致脫胎換骨。

 

那「推送一把」的力量是什麼呢?就是導師的「點評」和「選擇」!前者逐一挑揀、評論歌者的優缺點,就像是寒天中的火炬、黑夜中的明燈,指引前方的道路,也作為改進、磨練的意見,雖然點到為止而已,卻是鞭策歌者的鮮明動力與壓力,更是提升節目及表演品質的關鍵因素;後者則從兩個(組)以上的歌者中選出最佳(或較優)的選手,確保他們下一次的競演機會,這一個「決定性」的動作,將迸發出兩種強烈對比的情懷,勝利的一方會感受到莫大的激勵,失敗的這邊得承受沉重的打擊,你說,誰會想當「魯蛇(loser)」呢?

 

從上述的說明可以清楚地知道,在現實生活中的各類「評鑑」和競演選秀節目頗為類似,都具備「點評」和「選擇」的功能但是,「選秀」的導師點評會在同一平台繼續追蹤歌者的表現情形,「評鑑」卻不見得有「follow up(後續、跟進)」的動作,以至於往往只是區別高下、排列順位,做出獎優的「選擇」,而對於成績較差的末(或後)段班的受評者,並沒有發揮評鑑應有的功能實際幫助他們。在評鑑領域的著名學者史塔佛賓(Daniel L. Stufflebeam)曾經強調過一個重點:評鑑的目的在於「改善(improve)」,而不在於證明(prove),換句話說,如果主辦方是政府單位或權威機構,藉由辦理評鑑活動來宣示決心、彰顯政策、檢驗成果和獎勵績優,並且後續還有輔導改進的機制,這樣才算是一套比較完善的評鑑計畫/辦法,不僅能夠敦促所有受評者精進業務,還能協助表現不良的企業或組織,找出問題癥結加以破解和克服,那麼,在評鑑的整體功效上,肯定會優於只有錦上添花的事後獎賞。然而到目前為止,似乎還有許多評鑑忽略「追蹤輔導」這個環節,或是有所規劃卻「鄉愿當好人」未落實執行,如此,企業或組織能期待評鑑幫助他們改善什麼嗎?或許不能這麼天真浪漫、一相情願,而是要確切地體認到,「反求諸己」、「設定高標」、「積極行動」與「經驗學習」才是應對評鑑的正本清源之道。


相關連結

《評鑑力:企業與組織創造績效的魔法師》第三章:設定評鑑的績效目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