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日 星期四

《評鑑力:企業與組織創造績效的魔法師》第三章:設定評鑑的績效目標(四)


設定績效目標就是預立評鑑績效

在古羅馬詩人奧維德所寫的《變形記》中,曾描述一位雕刻家比馬龍(Pygmalion),因為見到一些婦女不檢點的行徑,連帶厭惡起世上所有的女性,於是決意發揮他的藝術才能,希望雕塑出最完美的少女雕像,讓人們見證怎樣才是美麗與端莊的女子典範。他精心挑選質地姣好的雪白象牙,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地不停工作,奇妙的是,當完成猶如女神般的雕像時,他竟然無法自拔地愛上了「她」,每天情不自禁對著「她」甜言蜜語、傾訴衷曲,沒想到真心因而感動上天,雕像在悄然靜默間有了生命,幻變成柔情似水的女神。這個典故後來衍生出廣為應用於教育、社會、精神、心理各領域的專業術語,就是「比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這是一種「自我應驗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的現象,意指人們先入為主的判斷,無論其是否正確,都將或多或少影響到目標對象的行為表現,而使這個預存的判斷最後落實成真,例如:人們在被賦予正面的期望以後,會樂觀積極地朝成功的方向發展;相反地,若被給予負面評價,可能會自暴自棄無法完成任務。如此看來,「比馬龍效應」是一把雙面刃,用得恰當才能產生助益,所以企業或組織面對評鑑的時候,自然也有需要運用它。

 

心理預期的激勵作用

曾經登上台灣興櫃股票市場股王寶座的群聯電子,是全球前2大快閃記憶體控制晶片暨儲存解決方案整合服務廠商,全世界每3支隨身碟中就有一支是他們所生產,每5支手機中也有一支會用到他們的晶片,從2000年成立以來,長期穩定高獲利,可以說是績效卓著的模範生。天下雜誌在2011年專案採訪其董事長潘健成,而後整理成書籍《為自己爭氣:群聯電子十年318億元的創業故事》分享給讀者。在談及「創業成功的條件」時,潘健成提到最初幫群聯所募到的3000萬資金,全部都是個人股東挹注的,他強調,並不是單憑一張嘴說空話,而是拿技術去說服他們,他們認同的是整個團隊;他進一步解釋,投資者自有他們衡鑑的要點,著重於產業,產業會變化,著重於技術,技術會過時,而「投資」團隊,則「相信」這一組創業鬥士會解決任何問題。這就是比馬龍的「心理預期」效應!到目前為止,綜觀群聯的優異經營成果,絲毫不必懷疑他們自始以來的理想、企圖、決心和意志,的確值得眾人信賴。

 

《為自己爭氣》這本書,潘健成義不容辭地寫了自序,提名為《拚勁與傻勁》,文中非常謙和客氣並且態度低調,他說:「參與這個過程的所有群聯人,普通得跟大部分讀者一樣,並沒有什麼破表的智商,或是天生的英才,有的只是堅持下去的拼勁與傻勁。」而時任政大智財所副教授的邱奕嘉也在推薦序《相信,就看得到》中直言,成功的創業家有的跟你我一樣平實,甚至沒有什麼過人之處,但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對所經營的事業有旺盛的熱情及拚搏的傻勁,這份執著,讓他們「相信」一定「看得到」光榮的未來。儘管這些說明或推崇都是群聯奮鬥多年有成之後的回顧與見證,但不可否認的,也隱含著某些寓意和道理,其中最為鮮活突出的,就是積極正向的心理狀態,能夠形成「自我應驗預言」的期望,在潛移默化之中,產生高度且持續的「激勵作用」,最後反映於企業文化、商品質量和經營績效的良性循環上。由此可見,論題的核心是在於具有牽引、鼓舞、推進甚至壓迫意味的「正向心理預期」!這種隱形的思緒及其伴隨的驅力,可能從企業或組織的外部投射過來,也可能萌發自內部,甚至是兩者同時齊聚,無論得之於何種情境,都應該感到慶幸,因為企業或組織將因此而奔走在正確的道路,隨時準備奪取勝利的旗幟。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