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善、美是良好品質的歸趨
「如何讓你遇見我,在我最美麗的時刻,為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祂讓我們結一段塵緣。佛於是把我化作一棵樹,長在你必經的路旁,陽光下,慎重地開滿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當你走近,請你細聽,那顫抖的葉是我等待的熱情,而當你終於無視地走過,在你身後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這是席慕蓉的詩作《一棵開花的樹》。我引用它來為這節文章開場,是偶然的靈感,因為詩裡隱含著「想要把最好的一面」呈現給對方的寓意,但這樣的情愫與意念卻要花上冗長時間的等待,最後還不一定能換得期待的結果,就像面對評鑑的心理狀態一樣,萬千準備都只為了畢其功於一役,而整個歷程又是伴隨著緊張、焦慮、亢奮、猶疑…等複雜的情緒,成績也未必盡如人意。
2009年5月26日那一天,是我們接受教育部交通安全教育評鑑的日子,為了這個日子,學校在正常教學以外,還要做許多評鑑的準備工作,幾乎要花去整個學年的時間。這不是一件簡單的差事,以一個學校註4-12代表全縣(市)參加全國的評鑑,背負的是績效與榮譽的壓力,許多校長是「聞交通安全教育評鑑而色變」,避之猶恐不及。我們是六班規模的小學校,位處於台三線旁的偏遠地區,全校編制內教師只有九位(含兩位主任),加上兩位幼兒園教師、一位護理師、一位專任幹事、一位工友,還有校長我本人,總計也不過十五位,但是所有評鑑要做的大小事包括強化交通安全教育、提升評鑑報告內涵、找尋改善環境經費、解決各項疑難困境…,每一個環節都要花心思打點與處理,臨近評鑑的時候,還要利用假日加班補強簡報、業務資料,改進不足或不理想的地方。當評鑑結束的時候,我對學校夥伴說:「美好的戰役已經打過!因為我們的努力與付出,明顯促進了親師生的交通安全知識、態度、行為,改善了學校的交通安全環境與設施,是最大的收穫,也是最好的回報」。
註4-12 當年的評鑑規則是每個縣市國中、國小各提報一所學校參加評鑑(直轄市可各提報二所),不同教育階段分開評比。
評鑑過後一段時間,我心上雲淡風輕,沒有再盤桓這件事。炎夏的某一天,走在新竹市喧囂火鬧的街頭,突然接到教育處業務承辦人打來的道賀電話,她說我們得到了交通安全教育評鑑的「金安獎」,僅次於台北市興隆國小的全國第二名成績,這個結果是我不曾想過的!由於比其他縣內大多數學校琢磨、體悟了更深更廣的交通安全教育,以及參加教育部評鑑的經驗,教育處接著要我們在全縣教師研習活動中分享成果。巧合的是,在活動中與交通安全教育評鑑委員再度相逢,她透露我們獲得金安獎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學生們在評鑑當日的訪談中,表現出交通安全方面的良好學習成效,用熱烈激情的搶答反映出他(她)們的堅定與自信!所以,是良好的教學品質征服了評鑑委員,而這一點,恰恰是任何評鑑最重要的需求。
相關連結:
《評鑑力:企業與組織創造績效的魔法師》第四章:產出良好的品質(七)
《評鑑力:企業與組織創造績效的魔法師》第四章:產出良好的品質(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