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2日 星期六

《評鑑力:企業與組織創造績效的魔法師》第五章:發揮領導效能以互補於管理(二)


用領導帶出六類效能

在上位者可以抓權、掌權,也可以分權、釋權,更可以賦能增權(empowerment),如何抉擇與運用全在一念之間,而這一念之間,能夠左右企業或組織的運作成效,足見上位者的角色認知及其專業素養的重要。要勝任一個管理者並不容易,必須明白它有三類功能需求,分別是人際關係功能、資訊功能與決策功能等需求:在人際關係功能方面,管理者所扮演的角色是領導者、頭臉人物及聯絡者;在資訊功能方面,扮演的是監視者、傳播者及發言人;而在決策功能方面,則是扮演企業家、矯枉者、資源分派者及談判者5-1。這十種角色需求都要由同一個管理者來實踐,你說是不是一項挑戰?

2025年11月15日 星期六

《評鑑力:企業與組織創造績效的魔法師》第四章:產出良好的品質(十五)


品質管理矩陣在評鑑中的應用

如何產出良好的品質簡單的說就是企業或組織的事先預防、永續改進、顧客至上、品質第一、全面參與、教育訓練等全面品質管理的評鑑需求都可以用規劃、試做、查核、行動四個戴明循環步驟來達成。以下,我舉出一些品質管理矩陣的評實證(都取自於「教育部交通安全教育評鑑教育部建置防災校園評比來加以說明同時整理在下4-3中:

2025年11月10日 星期一

《評鑑力:企業與組織創造績效的魔法師》第四章:產出良好的品質(十三)


運用品質管理矩陣產出良好的品質

在我的部落格《知識橋》裡有三篇文章一篇是《校長、主任、研究所甄試經驗談4-16,一篇是《博士班、碩士班甄試上榜know-how4-17,另一篇是《考照之路以考取美國專案管理師(PMP)為例》4-18,都是跟提升個人競爭力或職涯發展有關,這些目標、層次、水平或程度的確有它的某種難度在,不然怎麼總會有辛酸的失敗案例?可以想見,在追逐功成名就的道路上,有一些key points需要去掌握,才有可能衝破難關、更上層樓!這三篇文章有一個共同的使命,就是分享「所學、所知、所悟」給有志向的人,幫助他們圓成夢想、實現自我,而所有文章的意旨都可以用一個概念來貫串,那就是「know-how(知道-如何)」。知道如何準備考試∕考照、如何準備書審資料、如何提升筆試實力、如何回答口試問題,攸關上榜的可能性,怎能忽略這些要點呢?

2025年11月9日 星期日

《評鑑力:企業與組織創造績效的魔法師》第四章:產出良好的品質(十二)

 

真、善、美在評鑑中的應用

在我的工作生涯中,經歷過為數不少的各類評鑑,有的是縣府層級,也有的是全國層級;有的是現場實體進行,也有的是線上檢閱或單純書面送審,不管層級、方式為何,受評的心理狀態都是一樣的,那就是希望呈現出最好的成果。最好的成果本身意味著「承擔責任、盡其在我」的正面認知涵養,轉化在準備行動上,最終獲得令人認可、認同、滿意、讚賞的結果。所以,即便我曾經擔任過許多評鑑、訪視或輔導委員,每當接到新的評鑑也都還會有這樣的心理投射,期盼能夠看到符合評鑑意旨、照顧目標族群、內容真切豐富、構想獨特創新的「作品」。之所以會強調這些,是因為還會見識到「移花接木」、「張冠李戴」、「錯配鴛鴦」…的謬誤情況,企圖「以假亂真」、「魚目混珠」。前面已經提過,評鑑力的根本及核心要素在於良好的品質,良好的品質同時也要追求真、善、美。「善」與「美」都有共同的前提,就是「真」,所有受評的內容如果有一些成分是「做」出來的,即是「偽善」,也像「紅頂藝人」般的「假美」,對於目標族群來說,是沒有得到應有的照顧與益處的;也有另外一種情形是,受評的內容都是忠實呈現,但可能做得不夠投入、不夠適切、不夠周全,即使具有美感,也還是沒有服務好顧客;最後一種情形是,徒具「外在美」卻無「真」與「善」的本質,那可以說是等而下之,對評鑑來說幾乎無用了。

2025年10月21日 星期二

《評鑑力:企業與組織創造績效的魔法師》第四章:產出良好的品質(十)


良好的品質就是在追求真

有一年暑假我帶著家人到台南旅遊目的地是位於素有小江南之稱的尖山埤水庫旁的渡假村這個渡假村除了有頂級水上VILLA、雅致客房、原木屋、環保房等不同類型的客房還有中式餐廳西式餐廳星光酒吧、國際宴會廳、會議廳、商務中心、活力健身房、撞球室、國粹室、露天游泳池、按摩池、水上腳踏船、水上自行車、水上獨木舟、遊湖畫舫、遊園列車、漆彈場、露營區等室內外設施,近年更成立環境教育中心,推動環教課程、生態夜觀,以及戶外教育。他們以秀麗的自然景觀、完善的設施規劃含無障礙設施與親切的專業服務,成為南台灣別具特色的渡假勝地,不僅如此,從2008年開始,還連續榮獲觀光遊樂區考核評鑑特優等級的榮譽,真是難能可貴4-13

2025年10月18日 星期六

《評鑑力:企業與組織創造績效的魔法師》第四章:產出良好的品質(八)


美是良好品質的歸趨

「如何讓你遇見我,在我最美麗的時刻,為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祂讓我們結一段塵緣。佛於是把我化作一棵樹長在你必經的路旁陽光下慎重地開滿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當你走近,請你細聽,那顫抖的葉是我等待的熱情,而當你終於無視地走過,在你身後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這是席慕蓉的詩作《一棵開花的樹》。我引用它來為這節文章開場,是偶然的靈感,因為詩裡隱含著「想要把最好的一面」呈現給對方的寓意,但這樣的情愫與意念卻要花上冗長時間的等待,最後還不一定能換得期待的結果,就像面對評鑑的心理狀態一樣,萬千準備都只為了畢其功於一役,而整個歷程又是伴隨著緊張、焦慮、亢奮、猶疑…等複雜的情緒,成績也未必盡如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