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4日 星期一

鴻海學〜一個典範企業的探索(三)

二、 競爭策略
日本策略趨勢大師大前研一曾說:「我們如果把『策略』設想為針對要改變企業與競爭者間之相對強度的各種作為,則思考就會變得更清晰起來」。策略管理學者Hamel也說:「策略始於從一個打破傳統的全新方向來思考的能力」(陳正平,2001)。此二種說法都在強調「策略思考」對於組織的重要性。策略思考包含九種本質與邏輯架構,分別為價值、效率、資源、結構、競局、統治、互賴、風險以及生態等內涵(吳思華,2001),是各類組織都值得重視與研究的論題。

什麼是「策略」?吳思華(2001)認為策略至少可以顯示四方面的意義:第一、評估並界定企業的生存利基;第二、建立並維持企業不敗的競爭優勢;第三、達成企業目標的系列重大活動;第四、形成內部資源分配過程的指導原則。Allison與Kaye認為一個組織所採用的全面、廣泛的工作重點或方向皆可稱為策略;策略是達成組織使命最好的方法(蔡美慧譯,2001)。Mcnichols則認為,策略是企業運用它所擁有的技術和資源,在最有利的情況下達成基本目標的科學與藝術(引自徐作聖,1999)。司徒達賢(2000)論述策略管理,指出策略的要義如下:第一、代表重點的選擇;第二、界定企業在環境中的生存空間;第三、指導功能性政策之取向;第四、建立在相對的競爭優勢上(建立長期競爭優勢);第五、維持與外界資源的平衡與不平衡關係;第六、是對資源與行動的長期承諾;第七、策略雄心與落實執行是必要條件;第八、策略制定是企業主持人責無旁貸的工作。綜合而言,策略可以說是一種方法、技術、資源、工作方向、工作重點或指導原則,能夠協助組織取得生存利基與競爭優勢,讓組織在有利的條件下達成設定的目標。

從上述內涵的解說可以得知「策略」對於企業的重要性。緣此,可以進一步探索「鴻海」在多年的商戰中所採取的競爭策略究竟為何?

(一) 藍海策略
Michael E. Porter在1980年出版「競爭策略」、1985年出版「競爭優勢」,二本書的理論均是從「競爭」的觀點出發,希望透過「卡位」、「低成本」或「產品差異化」等手段取得相對有利的地位。企業經營者隨時隨地都應有競爭的意識,隨時隨地和競爭者比較。如果深層思考這項策略課題,上述手段均是廠商行為的表象,除了少數靠政府保障擁有特權的公司外,其他企業如果要達到這樣的境界,都必須要有很好的能耐(吳思華,1997)。相對於以「競爭」為主的「紅海策略」,W. Chan Kim與Renee Mauborgne提出「藍海策略(Blue Ocean Strategy)」,顯示出不同的思維,即不強調與對手競爭,而努力開創無人競爭的全新市場,不僅排除低成本、差異化無法並存的困境,且能創造出嶄新的需求以及更高的價值(黃秀媛譯,2005)。二者對比如表1所示。

表1   紅海策略與藍海策略
紅海策略                藍海策略
在現有市場空間競爭           創造沒有競爭的市場空間
打敗競爭                把競爭變得毫無意義
利用現有需求              創造和掌握新的需求
採取價值和成本抵換           打破價值與成本抵換
整個公司的活動系統,          整個公司的活動系統,
配合它對差異化或低成本選擇的策略    配合同時追求差異化和低成本
資料來源:藍海策略(頁35),黃秀媛譯,2005,台北市:天下文化。

就像線性(linearity)與非線性(nonlinearity)、現代與後現代(postmodern)相容的組織特徵一般,「鴻海」在競爭策略的運用上亦有其多元思考,以低成本、差異化、創新等並存共融的策略執行能耐,使「紅海策略」隱身於「藍海策略」,而成為其爭戰全球的犀利武器。茲說明如下:

1、 低成本:Porter在分析「成本優勢」時特別指出,成本領先的公司較有彈性,即使四周強敵環伺,也可在產業內獲得水準以上的利潤,如表2所示。對鴻海而言,Cost Down是為了客戶的利益,也是一種「服務」,這就是鴻海能參與全球競爭的第一個關鍵,鴻海三十年的發展,便是經營「成本策略」的精采典範,而成本優勢,也成了鴻海的「進入障礙」(張殿文,2005a)。

表2 Porter的「成本領先策略」,對照「鴻海」經營成本的要件
成本領先的條件     成本策略的執行      成本策略的效果
※ 必須有較大的     ※ 前期需相對投入大筆   ※ 業內獲利最高的
  相對市場佔有率      資金,支應一流設備     公司
※ 設計產品及流程,   ※ 掠奪式訂價       ※ 持續淘汰對手
  以利製造       ※ 承擔建立市場佔有率   ※ 能抵抗顧客殺價
※ 維持一系列相關      的開辦虧損       ※ 能抵抗供應商漲價
  產品,分攤成本    ※ 建立高市場佔有率後,  ※ 面對替代者,
※ 服務大客戶,       反過來取得「採購經濟」   位置較有利
  以鞏固穩定產能    ※ 將盈餘繼續投入一流
※ 其他特別優勢       設備,以保持成本領先
 (如原料較易取得)         
資料來源:虎與狐―郭台銘的全球競爭策略(頁47)。張殿文,2005a。台北市:天下文化。




2、 差異化:以主機板自有品牌為例,1985年鴻海在連接器打出自有品牌,其後到模組市場再度為之即不令人意外,因此,2002年鴻海從主機板開始,推出自有品牌Foxconn產品,以後再逐步推廣至其他模組如機殼、散熱器,以及自我品牌的繪圖卡。此作為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透過產品差異化,遠離採取割喉戰的其他公司之同質性產品。鴻海在評估市場可行性、生產及物流可行性等核心能力與競爭優勢之後,以充滿信心的步伐推出自有品牌,卻很聰明地不踩客戶的線(如推自有品牌手機),讓各自有生存與取利的空間(伍忠賢,2006)。

3、 創 新:從產品的市場生命週期發展歷程來看,技術創新可以分為產品創新、製程創新,以及組織創新三個階段(林亭汝、虞孝成、蔡昕翰,2006)。郭台銘在天下雜誌「標竿十年」企業論壇的演講對創新有不同構面的解說。他提到產品的創新和技術的創新是見仁見智的,往往是成王敗寇、事後解釋,而經營模式、組織與流程三大創新比較能夠帶來長治久安的營運系統。經營模式創新指的是不強調品牌,但以品質、科技、人才為品牌;組織創新是在做組織的切割(影響公司分工活動的成敗)、系統的設計(前後約花十年累積、建立了龐大資料庫)及人員的培育;流程創新則是指設計與改善工程管制、生產管制、品質管制、經營管制四個作業系統的表單(郭台銘,2005)。

(二) 整合策略
本文將整合策略分類為垂直整合策略、水平整合策略、多角整合策略與多元整合策略。以下分別說明「鴻海」在這些策略上的運用:

1、 垂直整合策略:所謂「垂直整合策略」是指增加上游或下游的價值活動(吳思華,2001)。又可分為順向整合與逆向整合。企業併購或是新創一個與原本上游廠商生產相關產品的公司,即是所謂的順向整合;而併購或是新創一個與原本下游買家生產相關產品的公司,即是逆向整合(科技產業資訊室,2005a)。鴻海是台灣PC產業中垂直整合最完整的集團,它的模式不同於許多公司,是「由上往下」由連接器→連接器模具→機殼→準系統(Barebone)組裝→系統組裝等不同階段的發展而達成其目標(林玉娟、劉韻僖,2007)。

2、 水平整合策略:所謂「水平整合策略」是指透過和「同業關係」的改變,擴大「業務規模」(吳思華,2001)。又可分為收購(Acquisition)與合併(Merger),亦即在目標市場以全部或部分股權收購或合併一個既有的競爭公司,擴大相關產品線與取得經濟規模(吳青松,2002;科技產業資訊室,2005a)。鴻海在具有遠大企圖、充滿自信,又能夠以身作則的郭台銘領軍下,甫立定腳跟,反手就在時機成熟時快手佈局全球和購併,並且後發先至,其於2003年購併芬蘭的藝模(Eimo oyd)手機代工廠、摩托羅拉的奇哇哇廠(Chihua hua)、2004年購併國碁電子、2005年購併奇美通訊、2006年購併普立爾、2008年購併Sanmina-SCI,如此高之成功率,是鴻海能將全球化展現得淋漓盡致的關鍵(伍忠賢、2006;熊毅晰,2006;劉姿麟、蔣紀威,2008)。

3、 多角整合策略:所謂「多角整合(多角化)策略」是指尋找新的「產品市場」範疇,其中相關多角化策略則是有效運用既有核心資源、競爭技術,發展新的業務範疇,或是將產品應用到不同的產業(吳思華,2001;科技產業資訊室,2005a)。鴻海在這方面的能力相當突出,以連接器、PC產業為基礎,向不同產業擴展,如搶攻半導體,投資成立沛鑫科技(張殿文,2005b);進軍LED產業,以沛鑫負責LED路燈模組研發製造以及終端銷售(林彥慧,2007);宣佈「鳳凰計畫」,投入光通訊,其後,跨入通路與主機板(張殿文,2005a);成立群創光電,觸角伸向TFT-LCD,並且揮軍液晶電視,在廈門設置新廠(葉耀駿、2005;袁顥庭,2008);控制材料技術,在山西省太原科技園區生產鎂合金機殼,市場上的銷售額居於業界首位(大槻智洋、淺川直輝,2008);藉由「精密模具」核心能力切入產業鏈,再透過關鍵零組件的模組化和技術強化擴大影響區,逐步建立手機代工帝國(伍忠賢,2006);以購併零組件廠安泰電業的方式跨足汽車領域,準備在汽車連結器與接頭上複製鴻海在電腦與手機上的成功模式(科技產業資訊室,2005b);入股新普,跨入筆記型電腦電池產業,並與印尼金光集團、山西蘭花集團合作,計畫跨入山西「煤化工」的能源產業(王純瑞,2008);佈局南京,建立集團的軟體中心(鴻海科技集團,2008b)。




4、 多元整合策略:「多元整合策略」如同「創意」一般,將舊有元素重新整理、排列組合產生新的價值(趙玉婷,2006)。鴻海在2002年到2003年間,經營模式進入光機電整合產品、通訊產品的合作開發代工模式。換言之,已經不再只是純粹做OEM,而是進入到JDVM(Join Development Manufacture)、JDSM(Join Design Manufacture)的策略(郭台銘,2005)。在「最佳的防守,就是攻擊」的原則下,鴻海從「3C」邁向「6C」,如圖3所示。

魔人羯語

圖3 鴻海由3C到6C的發展過程
資料來源: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科技產業資訊室(2005b)。鴻海併購安泰電業切入汽車產業鏈。2008年3月18日,取自http://cdnet.stpi.org.tw/techroom/analysis/pat044.htm

(三) 聯盟策略
吳青松(2002)認為企業進入國際市場有許多方式,包括貿易與相對貿易、技術授權(Licensing)、特許(Franchising)、契約製造(Contract Manufacturing)、轉鑰作業(Turn-Key Operation)、管理合約(Management Contract)、間接投資(Portfolio Investment)、策略聯盟(Strategic Alliances)、合資企業(Joint Venture)、合併與收購(Mergers&Acquisitions)與海外直接建廠(De Novo Construction),歸納起來約分為四個類型,即貿易與相對貿易、契約性協議(Contractual Arrangement)、策略聯盟,以及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除投資策略另於以下單元說明以外,本單元主要在闡述鴻海的策略聯盟做法。

策略聯盟約分聯合生產(Co-Production)、產能互換(Capacity Swap)、聯合行銷(Joint Marketing Agreement)、技術互換(Exchange of Technology),以及間接投資等類別(吳青松,2002)。鴻海於1994年轉投資立衛、隴華等電子公司,開發AN、AT多種產品;1995年轉投資欣興、聯電,開發L/P MCA、SCG、RF等多項產品;1996年投資鴻揚創投與轉投資矽豐公司;2004年與光碟機大廠英群結盟(張殿文,2005a);2007年與全球最大企業間電子商務平台阿里巴巴結盟,也獲韓國德鈴集團加盟,強化集團於軸承、玻璃鏡面、按鍵及微型馬達等關鍵技術(鴻海科技集團,2008b)。

(四) 投資策略
本單元所稱直接投資是指合資經營與海外直接建廠,後者又常稱為「全資經營(Wholly Owned Subsidiary)」(吳青松,2002)。鴻海於1988年設立大陸深圳廠;1993年大陸昆山廠開幕;1998年設立蘇格蘭據點;1999年於愛爾蘭設廠;2002年成立歐洲總部,捷克廠正式啟用;2003年匈牙利廠動工,並投資山西富士康太原科技工業區10億美元(張殿文,2005a);2007年斥資八千萬美元在越南北寧省設立工廠,生產影像模組、主機板和連接器,還計畫建立綜合設施,包括一座高科技園區、一個新住宅區、一座高爾夫球場、一所醫院和一座主題公園,並且在未來三至五年間的總投資金額將提升到五十億美元(中華日報,2007);同年加緊在印度與巴西兩個市場規模有望迅速發展的國家建設據點,不僅是產品組裝,模具和電路板等零配件都將在此生產(大槻智洋、淺川直輝,2008);2008年透過旗下富士康控股公司斥資新台幣約15億元,卡位俄羅斯興建PC組裝廠,另外也將在山東佈建消費性電子、PC等事業領域(劉姿麟、蔣紀威,2008)。

(五) 本文觀點
全球PC產業超競爭,許多國際知名大廠紛紛退出市場,台灣廠商能在如此快速變化的環境中生存,所憑藉的是彈性與快速的回應能力、學習能力、創業精神,以及利用中國的製造優勢。此外,在超競爭的環境下,廠商所擁有的競爭優勢很難持久,甚至可能成為核心僵化(core rigidity),因此,採取動態配適或隨機應變於環境的策略相形重要(林玉娟、劉韻僖,2007)。觀諸鴻海數十年來的演化、發展,看得出靈活調適的戰鬥軌跡與企圖強烈的策略雄心,其成就得來毫不僥倖。


相關文章
鴻海學〜一個典範企業的探索(一)
鴻海學〜一個典範企業的探索(二)
鴻海學〜一個典範企業的探索(三)
鴻海學〜一個典範企業的探索(四)
鴻海學〜一個典範企業的探索(五)
鴻海學〜一個典範企業的探索(六)
鴻海學〜一個典範企業的探索(七)
鴻海學〜一個典範企業的探索(八)
鴻海學〜一個典範企業的探索(九)
鴻海學〜一個典範企業的探索(十)
鴻海學〜一個典範企業的探索(十一)
鴻海學〜一個典範企業的探索(十二)